印度的人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诸多关注。尽管印度因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在世界舞台上的领导地位而受到赞扬,但也有许多声音谴责印度发生的侵犯人权行为。
人权观察等组织指责纳伦德拉·莫迪领导的印度政府独裁和宗教倾向。然而,在最近访问印度期间,马克龙似乎避免提出这个问题,强调了两国关系的经济和战略方面。
一些观察家认为这是法国和印度关系中根本性的不对称。印度问题专家让-约瑟夫·博伊洛特强调,尽管法国努力建立平衡的伙伴关系,但法国发现自己无法再批评印度的侵犯人权行为,因为它已成为主要的外交参与者在国际舞台上。
印度将自己定位为国防、核电和航空领域的关键参与者,并在印太地缘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对抗中国影响力方面作为法国和美国的盟友。
这种情况给了印度很大的回旋余地,使其能够避免在人权问题上受到批评。中国奉行不结盟外交,与世界各国保持关系,无视国际社会在人权问题上的压力。
然而,对少数群体的迫害、对媒体的镇压和对言论自由的攻击在印度却是真实存在的。一些批评声音对包括法国在内的外国政府的沉默表示遗憾,它们以经济和战略利益的名义忽视了这些问题。
事实上,马克龙的印度之行因法国记者瓦妮莎·杜尼亚克被驱逐事件而蒙上阴影。瓦妮莎·杜尼亚克在印度生活了20多年,并因其报道被认为“恶意”而受到印度政府的批评。
这种情况凸显了外国记者在印度面临的日益困难以及该国新闻自由的下降。印度记者本身也越来越被迫进行自我审查,以避免遭到报复和人身威胁。
因此,各国政府和国际行为者不得以经济和战略利益的名义忽视印度的人权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即使在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尊重人权也必须成为优先事项。真正平衡的伙伴关系不能仅仅建立在经济增长和外交实力的基础上,还必须包括尊重人权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