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逻辑:反思 1993 年《奥斯陆和平协定》的历史意义
在 1993 年签署《奥斯陆和平协定》的标志性画面中捕捉到的关键时刻,俄罗斯外交部长安德烈·弗拉基米罗维奇·科济列夫、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美国等世界领导人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谈判代表马哈茂德·阿巴斯齐聚一堂,做出了中东和平的象征性姿态。
快进到今天,围绕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的讨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B’Tselem、人权观察和国际特赦组织等主要人权组织最近的报告揭示了以色列在种族隔离制度下运作的严酷现实,特别是歧视居住在约旦河和地中海之间的巴勒斯坦人口。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以色列承认自己是一个来自其境内的种族隔离国家,观点发生了转变。这一重大声明挑战了长期以来将以色列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进行比较的禁忌,这种禁忌曾因历史罪责和敏感性而被视为禁区。
将两种压迫制度进行比较,很明显,种族隔离的南非和当今的以色列都有歧视和隔离的共同点。 “犹太国家”的概念引发了平等和包容性的问题,很大一部分人口(主要是巴勒斯坦人)被排除在民族认同的叙述之外。
作为一个与两个种族隔离政权有个人联系的人,我生活在南非并且是巴勒斯坦人,我对争取正义和平等的斗争产生了共鸣。全球呼吁废除一切形式的种族隔离,呼应了过去反种族隔离运动的情绪,强调面对压迫时需要团结一致。
迈向一个摆脱种族隔离束缚的公正和包容性社会的征程需要集体努力,挑战压迫性制度,并努力实现一个基于平等和尊重所有个人的未来。通过直面种族隔离的现实并努力拆除其结构,我们可以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世界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