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探索人类内心深处时,我们常常面临那些普遍真理之外的难题。其中,死亡是最引人注目、最无可避免的之一。我们意识到生命终将走向终结,但要理解这一现象的全部深义却颇具挑战。
死亡,这个伟大未知,时刻提醒我们存在的短暂。它似乎会淡化我们的雄心壮志、项目大计和成功荣耀,使其化为虚幻。然而,正是生命的有限性赋予了我们的日常意义,促使我们在有限的时光里着手完成我们认为重要的事。若生命是永恒的,我们或许会将今日之事不断推迟到明日。这种拖延重要之事的习惯会导致某种存在主义的愧罪感。
除了搁浅的鲸鱼,或许我们是唯一有权选择死亡时刻的生物。
这些深思为下文将述说的治疗之旅提供了一种背景。它记录了一年前我和一位密友的心路历程,见证了无数人为保持心理平衡、维系“心理健康”而奋斗的真实斗争。
一年前,我发现自己坐在漆黑寝室中的床垫上,握着一位刚试图了结生命的朋友的手。在他几年前陷入失业、债务和孤独漩涡后,他终于走到了这致命的一步。面对他的无助和绝望,我深感困惑。言语在那一刻变得苍白无力;在医护人员将他送往医院前,我只得守在他身边,尽我所能。
这场悲剧发生后不久,我自身也被内心暴风所击倒。至今我依然茫然不知造成此次个人灾难的确切原因。“心理健康”是一种微妙平衡,一种思想炼金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不断前行,而其存在却常被忽视。
艾伦·德波顿在《Fatshimetrie:日常生活的教诲》(企鹅出版社,2023)中阐述,健康的心智之本在于审慎编辑,确保我们的想法与现实符合。一旦思绪飘离当下,内心即动摇。对未来的担忧念头渗透心灵,逐渐扼制一切快乐,让本应恬静的睡梦成为纠缠不清之地。
因此,专注于采取行动而结果尚不显现会迅速带来疲态和自我贬损之感。这负面螺旋,加上失望的罪感,使我们趋向心志麻痹,周围亲友无法理解。
最可怕的或许是坠入深渊的速度何其之快。在几周间,我从表面的稳定演变为严肃考虑最坏情形的人。看着我们最珍贵资产──思想,如此溜之大吉,着实触目惊心。
至于我那位朋友,他把内心之苦独自承受,仅与治疗师分享,自我孤立。在他事后所留的遗书中,明显可见他掩饰了内心痛苦,编织了谎言围栏,扼杀了康复途径。
总的来说,我们内心之战是脆弱领域,将孤独、绝望与日常斗争交织在一起,力求保持未来生活的火花。因此,学会认知内心痛苦,毫无忧愧地分享,倾听并富同情,有时是寻求挽救生命之疗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尽管这治疗之旅充满陷阱,但或可是重生的契机,是重新联结、恢复真我与他人真实性的时刻,是黑暗中之明灯。最终,心理健康是内心之旅,每一阶段、每一迂回都是谋智与疗愈的学习历程。
於黑夜,当内心痛楚阴影渐渐消退,地平线上乍现一线希望,预告着新篇章、个体再生即将来临。